封閉的行為

回到《人性相對論》

快速索引

自私

依賴

冷漠

冷戰

 

回到快速索引

自私:不幸的源頭。

  • 自私是人類最嚴重的疾病,很多不幸事件的背後都可以找到自私的影子

  • 人性的本質是自私的,而自私的原義是要保障自己的幸福。不過,也正是因為自私的狹隘格局,凡事欠缺全盤考慮,才會做出不夠智慧的行為,最後導致不幸的果報。

  • 自私的行為有時候是故意的,有時候是不自覺的習慣。

  • 自私的行為可比在馬路上我行我素地開車,完全不顧慮周遭人車的行動。這種自私的行為模式會很容易與相同模式的人產生磨擦碰撞,結果兩個自私的人會因此而彼此互相消耗自私所累積得來的資源。

  • 不顧慮他人利益的自私行為遲早會被孤立,形成無法與外界交流的密閉系統,而且形象一旦被認定是自私自利的人後,就很難再獲得別人的信任。如果決心想要重建形象,就得連本帶利的付出才可能有希望。

  • 其實,自私的人都還不夠自私,所以無法得到更多的利益。真正自私到極點的人,會是一個有整體觀的人,他會聰明到去考慮其他人的立場,好讓彼此之間利益交換的管道更暢通,交換的時間更長久,因為唯有這樣,他才可以得到更多、更長遠的利益,而不是眼前佔便宜的短程利益而已。

  • 只要我們多替對方想一想,多替大自然環境想一想,我們是可以創造更多幸福的!

回到快速索引

依賴:

  • 人類社會是靠互相依賴而建立的,所以,適度的依賴有利於個人的生存。

  • 完全屏除依賴的人會切斷與人類社會的互動關係,最後會形成冷漠的封閉性人格。(參考→冷漠

  • 過度的依賴會使頭腦由開放狀態變成封閉狀態,不利於個人才藝的發展與心智的成長。就是說,過度的依賴會讓人偷懶而不願意去探索未知的領域,例如:學習新的技藝、用全新的觀點思考、、等等。

  • 選擇性的依賴: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選擇性的依賴。也就是說,我們會規避某些應該完全負責的事情而依賴別人來協助完成。偏偏有些被規避的事情對人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而且彼此間也存在著環環相扣的關係,如果我們不留意而讓它形成依賴的習慣,那麼就可能會嚐到一連串的苦果而不知道問題根源之所在。

  • 有依賴感,相對地,就容易有失落感。也就是說,越依賴越容易產生失落感,越不依賴越不容易產生失落感。

  • 依賴的人很難去體會供給者的辛苦與付出,對於所獲得的照顧常常視為理所當然。如果稍微感覺照顧不周時,就會生氣怪罪供給者。因為別人總是很難完全瞭解依賴者的需求,所以依賴者常常陷入欲求不滿的情緒波動中。這種情緒波動會破壞依賴者與周遭人的良好關係,常常導致供給者逐漸地遠離他,而且這種情緒波動還會影響依賴者的身體健康。
    例如︰被寵壞的孩子。
    又例如︰生病的人,不只身體上需要倚賴他人照護,連心理上也可能產生嚴重的倚賴感。特別是久病臥床的人,心智上已經無暇顧及他人的感受,所以動不動就給別人臉色看,最後導致眾叛親離。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就是這個道理。除了長時間的照顧太辛苦之外,病患本身的態度也是關鍵。

  • 只有當依賴者被迫扮演供給者的角色或是供給者不再提供援助時,依賴者才可能感受到供給者的可貴。

  • 最大的依賴感:把所有的希望託付給單一對象的做法最容易讓人們產生最大的依賴感。
    例如:當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時,失去全部雞蛋的風險是最大的,所以為了不讓自己失去全部的雞蛋,我們就得隨時守護著這個籃子,深恐不小心碰撞到它。
    又例如:如果所有快樂的來源都指向同一個源頭時,失去全部快樂的風險也是最大的,所以為了不讓自己失去全部的快樂,我們就得隨時守護著這個唯一的來源,時時刻刻依賴它,深恐失去它。試問:要如何改善這種「最大的依賴感」呢?

回到快速索引

冷漠:

  • 冷靜效應:冷漠的行為符合分子運動由動變靜時溫度會下降的物理現象。

  • 冷靜與冷漠的差別在於對外反應的意願。
    冷靜可以提升客觀的觀察力,避免當局者迷的缺點。但是,一旦判斷需要採取行動時,會毫不猶豫地付諸行動(馬上由靜轉動),這是一種靜中有動、蓄勢待發的狀態。
    冷漠則是對外默不關心、反應意願低或是根本就不想反應。

  • 冷漠是自我封閉的行為,藉由故意切斷與周遭人事物的互動交流而形成一個密閉系統,類似築起一道厚厚的城牆來隔離討厭的人事物。一旦與外界的接觸減少了,觀摩交流的學習機會也會跟著減少,如此一來,腦力就會因為缺乏新事物的刺激而漸漸萎縮!一旦萎縮了,應付外來衝擊的能力就會減弱,而減弱的結果,更會讓自己選擇逃避,更進一步封閉自己來避免受傷;而更封閉的結果,與外界交流機會就更少了,最後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 冷漠性格會表現在面相上(相由心生,面如冷霜),使別人更不願意靠近他,也不願意獻出利益資源來與他分享。

  • 離群索居的人就好像樹木離開了土壤一樣,最後會慢慢地枯萎,也就是說,離群索居很容易形成缺乏活力的冷漠性格。

  • 選擇性的冷漠:通常我們會對某一類的事情漠不關心,特別是發生在別人身上而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因為我們實在看不出這些事情跟自己有任何關聯,或者我們害怕捲入是非糾紛會對自己不利,或者好心沒好報反而被埋怨,或者無法承受援助失敗所帶來的挫折感。最後,我們選擇了袖手旁觀或退縮逃避。久而久之,對這類事情的直接反應就成為習慣性的冷漠

  • 有些事情彼此之間乍看之下好像毫無關聯性,實際上這些事情的本質可能是相同的。如果因為冷漠成性而錯失了深入瞭解並找出解答的機會,以後這類事情若是落在自己身上時,除了事情本身的困難度之外,我們還會因為當局者迷的緣故而更加迷惑。所以,平時藉由關心別人幫助別人解決問題,我們可以訓練自己站在旁觀者清的角度去觀察問題的全貌。一旦我們把問題的來龍去脈摸清楚了,也找到了解答,我們也就擁有了該類問題的免疫力。所謂「利人利己」就是這個道理。道理雖然很簡單,不過這卻是良性循環與惡性循環的分際!

  • 整體而言,有些難題可能需要很多因素配合才能解決,不是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或是少數的助力就能辦到。例如:有些習性問題是需要當事人本身的意志力配合才能成功。如果當事人缺乏意志力,一昧依賴外力的鞭策,那麼只要外力一撤離,舊習性勢必又死灰復燃!

  • 在檢討幫助別人的績效時,必須以更長遠的眼光去評估成果,切忌計較一時的成敗得失,否則自己會很容易陷入情緒低潮,甚至萌生退意,從此不再去幫助別人。如此一來,蒙受損失的不只是對方而已,自己也是受害者,因為退縮會使頭腦變成封閉狀態,而一旦成為封閉狀態就無法避免落入惡性循環。

  • 俗話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所以,越熱心,關心的層面越廣,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越強。反之,越冷漠,關心的層面越窄,解決問題的能力 也會越差!

  •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們無法保證一生都平安無事,我們只能藉由提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好讓自己面臨問題時能夠迎刃而解。所以,為了您自己的幸福,聰明的您最好還是讓自己落在「博愛熱心、主動關懷」的良性循環這一端吧!千萬別再掉入「自我封閉、冷漠退縮」的惡性循環了!

  • 站長也一直勉勵自己,不要因為別人無法產生共鳴而灰心了。雖然心裡很難過,曲高和寡,知音者少。不過,心中的慈悲心還是叫站長要持續做下去,不要輕易放棄了。因為放棄的其實是自己,不是別人。是自己的一顆心萎縮了,是自己嚴重退步了,不是別人。別人只不過沒進步、原地踏步而已。損失最大的還是自己!

回到快速索引

冷戰:沉默的戰爭、生悶氣,漲龜(台語)

  • 冷戰是指雙方沒有激烈爭吵打鬥的對峙狀態。

  • 冷戰裡潛藏著嚴重的熱戰危機,只要對峙的能量達到臨界點就會爆發激烈的熱戰。

  • 冷戰容易成為一種習慣,也就是說,只要一碰到衝突點,當事人就馬上關閉所有直接溝通的管道

  • 破壞人際關係最嚴重的殺手是「關閉溝通管道」,這種行為最容易造成永久性的決裂

  • 就個人而言,如果經常習慣用冷戰的方式去處理衝突與對立的話,就會很容易被週遭的人孤立。通常人們在經過幾次嘗試打開溝通大門失敗後,會逐漸地失去耐性。所以,如果還堅持不打開溝通大門的話,週遭的人就會遠離而去!而且一旦形象被認定為習慣冷戰的人後,就很難再取得別人的信任,縱使有時候自己是有百分之一百的誠意要溝通也會被懷疑。

  • 冷戰三部曲:

  1. 是非之爭:冷戰一開始雙方都各持己見,只會在對與錯的問題上打轉。當事人總是主觀地認為「我是對的,對方是錯的。」或是「對方並未合乎我的要求。」或是「對方不應該如此對待我!」或是「我雖有錯,但並非不可原諒!」、、等等。這個階段雙方只會怪罪對方而已。

  2. 等候道歉:接著雙方會不約而同地期待對方先道歉、認錯或屈服。如果對方一直不肯軟化屈服的話,我方就會惱羞成怒,然後故意再把對立的緊張度升高來警告對方。〈參考→時間與誠心

  3. 騎虎難下:雙方僵持超過一段時間後,彼此會更加覺得「誰先讓步,誰就是理虧、低人一等,而且很沒有面子!」。這個階段誰對誰錯已經變得模糊不重要了,反而是面子問題最重要。因為任何一方只要創下先例先讓步的話,自己就會屈於弱勢。以後每次發生冷戰時,自己就必須依照慣例先做讓步才能和解。也就是說,屈於弱勢的一方總是要先讓步冷戰才會落幕!所以,為了避免屈於弱勢,雙方只好繼續僵持下去。

  • 冷戰的特色:

  1. 關閉所有直接溝通的管道。

  2. 猜測對方的想法。

  3. 期待對方先道歉、認錯或屈服。

  4. 抵制或不配合對方的行動,甚至故意破壞。

  • 關閉雙方溝通的管道就等於切斷雙方互動交流的機會。一旦缺乏互動交流就可能出現下列的缺失:

  1. 缺乏管道去求證產生冷戰的真正原因,使得冷戰可能一直都是建立在莫名其妙的誤會上。

  2. 無法瞭解對方真正的想法,於是只好靠猜測的方式去揣摩,結果就容易產生配合上的落差。

  3. 無法瞭解對方的感受,所以縱使知道冷戰的真正原因也很難去原諒對方。

  4. 互相凍結利益的輸出,結果造成雙方無法共用利益資源。

  • 瀕臨決戰邊緣:溝通管道關閉的時間越久,雙方認知的差距會越大,誤會也會越深,對峙情形也會越嚴重,距離爆發熱戰的時間也會越近。

  • 間接溝通:有時候雙方因為無法心平氣和地做面對面直接的溝通,所以只好透過中間人傳話來進行間接的溝通。但是傳話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產生失真的情形,結果就會造成解讀上的誤差,連帶也影響收訊後反應的方式。事實上,間接溝通在技術上很難取得完整的資訊,對於未知的部份通常只能靠猜測或推理的方式去拼湊答案了!

  • 有時候冷戰會出現道歉無效、對方還是不願和解的情形。這個時候,如果我方經過全盤考量後,仍然認為和解是值得的話,那麼就必須耐性地找出對方掛礙的地方,然後加倍補償。

    例如:如果對方認為自尊受損,我們就加倍做面子給他。如果對方認為金錢受損,我們就加倍賠錢給他。如果對方認為我們態度惡劣,我們就加倍笑臉相迎。

回到快速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