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學

中醫世界首頁

基本原理

對應關係

肌肉與體液循環

結締組織與體液循環

疼痛的意義

如何解開緊繃的肌肉

為何要伸展肌肉

運動的幸福感

肌肉運動的方式

 

 

 

基本原理:

¤      身體是一種動態平衡的產物,它是由一堆流動的能源所組成的。微觀下,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刻細胞都在進行汰舊換新的工作,連一些外表看起來像是固體的組織實際上也是一直在進行著緩慢的重組。

¤      細胞汰舊換新的工作如果太遲緩或太旺盛都會造成疾病。所以,想要維護身體健康就必須要讓細胞的新陳代謝保持在最適當的狀態,而運動的功能就是藉由肢體的活動來調節細胞的新陳代謝,使它保持在最適當的狀態。

¤      一切運動的方式必須符合人類延續生命的基本原理:適度的循環流動。過之與不及都有害健康。

對應關係:

¤      高級能量與低級能量是異曲同工的,彼此間存在著對應關係

¤      如果不懂得氣功的氣,不妨從空氣著手,也就是學習慢而深的呼吸。如果不懂得運氣行大小周天,不妨從改善血液循環著手,也就是多活動身體。

回到快速索引

肌肉與體液循環

¤      如果能夠控制身體上每一小束的肌肉纖維,就有辦法改善每一小角落的體液循環。因為肌肉本身收縮與放鬆所產生的擠壓與吸允的效應可以加速推動附近的體液循環。一旦有了良好的體液循環,組織自然就會得到健康。

¤      伸展肌肉可以拉扯到附近的血管,使附著在血管壁的脂肪鏽(過氧化脂質)脫落,同時也可以鍛鍊血管壁的平滑肌,以保持血管良好的彈性,如此才能在血壓突然升高時不至於破裂。

¤      肌肉的伸展可以拉鬆關節囊,促進關節囊液的新陳代謝。

¤      鍛鍊肌肉可以刺激它所附著的骨骼,使骨骼為了因應肌肉拉扯所帶來的物理壓力而增生變粗,尤其是骨骼內部的網狀結構會因應壓力而變得更緻密、更強軔,這也是對抗骨質疏鬆Osteoporosis)最有效的方法!

¤      總而言之,要勤鍛鍊每一小束肌肉,使大腦透過重複的練習來搭建控制每一束隨意肌的神經迴路,甚至於連所謂的不隨意肌最好也能夠加以控制,例如內臟器官、繫帶和血管的平滑肌。這種把不隨意肌變成隨意肌的論調並非神話,確實有人在實驗室裡當著醫師和科學家面前示範過。例如:瑜伽師喇嘛尊者曾經在實驗室裡示範讓心跳突然竄升到每分鐘300下(一般常人如果在這種心跳速度下心臟是無法把血液完全充滿心房與心室,心瓣膜也會失去功用,亦即心臟無法把血液送到身體各部位,結果自然必死無疑。),另外也示範在不移動手臂也不收縮肌肉的條件下,能夠分別控制手腕的橈骨動脈與尺骨動脈的血液流量,進而改變拇指與小指的溫度,使兩隻手指的溫度相差5℃。

回到快速索引

結締組織與體液循環

¤      器官與器官之間,甚至於細胞與細胞之間都佈滿著結締組織,這些結締組織扮演著串聯各器官與細胞的角色,也就是把它們綁在一起,才不至於因地心引力而四處散落。例如:骨頭之間有韌帶綁住。

¤      全身的結締組織都依照特定的條理連貫著,因此,組織間液也順著結締組織的條理而在其中的空隙裡循環流動,類似山泉水在岩層空隙中流動一樣。奇妙的是,這些組織間液所流通的路徑竟然與中醫的經絡不謀而合。

¤      藉由肌肉的伸展可以拉開組織間隙,使體液交換更有效率!例如:利用肌肉的伸展將關節的韌帶拉鬆一點點(不能超過6﹪,否則韌帶會撕裂。),使關節囊內老舊的潤滑液能夠充分回收換新(換機油),如此關節就比較不會太早退化!

疼痛的意義:

¤      神經分佈越密集越容易感覺疼痛。反之,神經分佈越稀疏感覺就越遲鈍。

¤      疼痛是身體發出的警告,也是身體自我保護的措施之一。因為疼痛地帶(Zone of pain )正是肌肉伸展的臨界地帶(Critical zone),超越臨界地帶就會造成拉傷。所以,疼痛可以當做是運動教練

¤      俗話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疼痛地帶同時也是治療地帶。自助式的治療方法是:故意把肌肉伸展到該疼痛地帶,然後動作就保持不動,不再進一步伸展,接著把注意力放在疼痛地帶(最重要的訣竅),同時做幾個回合的深呼吸(約半分鐘到一分鐘),藉由深呼吸所產生的鬆緊交替的起伏動作來使肌肉的伸展點小幅度地來回游走於疼痛地帶。這種應用注意力+深呼吸的方式可以促進疼痛地帶的血液循環,進而加速疼痛地帶的修復。一旦修復完成,疼痛自然就消失了。注意:其他部位要保持放鬆!

¤      到達疼痛地帶時,記得保持微笑,把心靜下來,讓腦波呈現α波,漸漸進入氣功狀態。如果因為疼痛而產生負面思想的話,例如:憂慮、急躁、悲觀、、等等,那麼治療效果就會大大打折扣!

¤      所謂「深呼吸」是指呼吸的品質要調整為細、長、慢、勻的狀態。訣竅是先放慢呼吸的速度,然後再逐漸加深呼吸的量。通常一開始都無法馬上做到深呼吸的地步,此時不妨先做淺而慢的呼吸,千萬不要勉強自己做深呼吸,等到練習一陣子後自然會因應身體的需求而自動調節呼吸的深度!

¤      例行全身保養每日都要嘗試伸展身體的每一個部位,檢查那裡會疼痛?然後再針對疼痛地帶加強伸展治療,日復一日直到不痛為止。

回到快速索引

如何解開緊繃的肌肉?

¤      造成肌肉緊繃的原因有很多。例如:

1.          經常性的肌肉收縮:因為偏重使用某塊肌肉的收縮功能而忽略做拮抗的伸展動作,長年累月下來就容易使該塊肌肉的收縮功能過度發達。此時,如果需要做反向的伸展動作時就會發現該塊肌肉非常緊繃而無法達到要求。例如習慣用右手的人,洗澡時很難用右手搓背。

2.          心理上的緊張:心理會影響生理。通常為了因應生活上的需要,某些肌肉會進入緊張待命狀態。例如:需要高度專注時會屏息、鎖眉、睜眼、聳肩(最常見的部位)。有時候,大型骨骼肌甚至需要做出「戰鬥或逃離」的準備。

3.          不熟練或高難度的動作:除了肌肉本身不聽使喚外,心理上也常常因為期盼達到目標卻又偏偏難以完成而產生緊張與挫折感。一旦產生緊張,肌肉就會更緊繃。

4.          長時間不動:長時間維持一個姿勢而不移動也會造成肌肉緊繃。例如久坐、久站、落枕時。

¤      解開肌肉緊繃的方法如下:

1.          活動肌肉:伸展運動

2.          加溫:熱敷、泡溫水

3.          民俗療法:針灸、推拿按摩、拍打、氣功

4.          藥物:肌肉鬆弛劑

¤      伸展運動:通常肢體緊繃的部位血液循環容易受到阻礙,而解開緊繃的方法可以利用拉更緊的原理來達到更鬆的目的。

1.          慢動作:

a.          第一種解開緊繃的方法:拉緊→完全放鬆→再拉緊→完全放鬆。首先,要把肌肉慢慢地拉到能忍受的極限,然後停留不動做幾個回合的深呼吸,這時候全部的注意力都要拉回到緊繃疼痛的地方,刻意去享受疼痛的感覺。等到自己設定的時間結束時(例如:半分鐘)才慢慢地吸口氣,恢復原來放鬆的位置。接著再把呼吸調勻,趁著一個吐氣的同時再做第二次的拉緊。再次拉緊的程度要稍微超過前次的極限,拉緊後同樣停留不動做幾次深呼吸。通常都必須重複做好幾個回合才能達到目標。由於肌肉需要高溫才會柔軟,所以必須要有耐性地來回重複幾次,讓肌肉慢慢地暖和起來,才不會受傷。(注意:拉到極限的動作容易帶來心理上的緊張而產生自由基。因此,保持放鬆的心情才能幫助自己解開緊繃的肌肉(微笑可幫助放鬆)。總而言之,肌肉可以暫時是緊繃的,但是心理上始終都不可以緊張因為肉體的短暫緊繃只是過程手段而已,身與心的放鬆才是我們最終所要的結果。

b.         第二種解開緊繃的方法:拉緊→稍微放鬆→再拉緊→稍微放鬆。這個方法跟上述的方法很類似,差別是在於每一次只能稍微放鬆一下就要馬上再拉緊而非等到完全放鬆後再重新開始,而且每一次停留的時間也不設限。這種做法要求停留不動時要特別地專注,要靜靜地調息等候肌肉柔軟的訊號,一旦感覺到肌肉已經柔軟可以再拉更緊時才能做再次拉緊的動作。(要訣:整個過程要越慢越好,最好心情是處於類似睡眠時的寧靜放鬆狀態如此才能充分感受到能量的流動。)

2.          局部快動作:

R        快動作的好處是肌肉的升溫比較快,也就是加速把血液送到要伸展的肌肉。其做法如下:

*         假設第一次伸展的極限值是100。那麼,如果你在肌肉尚未準備好時,就勉強將伸展動作超越100的話,肌肉、韌帶或微血管就會很容易產生撕裂傷,這樣反而需要更久的時間來修復受傷的組織,等到復元後你才能勉強回到100的程度。例如:假設你每天肌肉伸展所產生的乳酸大約24小時才能完全代謝,那麼第二天你的肌肉就沒有殘餘的乳酸來造成酸痛,所以你又可以繼續做肌肉的伸展了。但是如果受傷的話,你可能需要一個禮拜或更久的時間才能恢復肌肉的伸展。如果是永久傷害的話,你一輩子就甭想再伸展那塊肌肉了。

*         由於肌肉需要高溫才會柔軟,所以我們可以快速反覆地收縮與放鬆肌肉,讓血液在短時間內大量集中到要伸展的部位。等到血液供應充足時,你就會發現該部位的溫度上升了,柔軟度也提高了。一旦柔軟度增加,進一步突破原先極限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         比方說,第一次伸展的極限值是100的話,你可以先退到60的位置,然後重複在6090之間來回進行肌肉收縮與放鬆的動作,直到感覺肌腱韌帶已經溫暖柔軟了,再緩慢地逼近100,甚至超越100也可以。記得逼進極限的速度一定要緩慢,以策安全。如果一時還無法超越100的話,你不妨退回來繼續做6090的肌肉運動,準備下一次的突破。

*         逼進極限的動作通常都是搭配「吐氣」進行的。

*         6090的肌肉運動方式可以是直線來回,也可以是左右搖擺來回或是螺旋狀來回。 這種來回的運動最好有節奏感,也就是要保持規律的速度與方向。因為規律的節奏可以減緩腦波,達到「動中取靜」的功效。一旦腦波降到α波以下,深層意識的智慧〈身體的聲音〉才比較容易接收到。〈請參考→規律重複法

¤      任何時候只要覺得無法忍受酸疼或伸展太久時,請記得馬上放鬆並做相反的拮抗動作來紓解肌肉張力。因為高度伸展的肌肉與高度收縮的肌肉一樣,只要持續過久,都會造成血液循環受阻的情形。所以中途的放鬆或拮抗動作可以使血液重新灌入缺血的組織,有助於肌肉更進一步的伸展或收縮。

¤      重複默念放鬆的指令到達新的緊繃點後,一定要做「放鬆程度」的檢查。也就是,要檢查還有哪塊不需要收縮的肌肉仍然維持緊繃的狀態?哪些部位已經放鬆了?對於需要放鬆但是還沒放鬆的部位不妨用重複默念指令的方式來使它放鬆,也就是,先把心情放鬆、安靜下來,然後用默念的方式告訴緊繃的部位要放鬆,一直重複這種放鬆的指令,讓它發揮催眠的效應!不過,要達到100%的放鬆程度會有實際上的困難,所以,只要有一點成效就可以了。

¤      地心引力 Vs 肌力:通常,在做解開緊繃的練習時,會碰到兩個地方比較容易出現沒有放鬆的現象。第一個是,被伸展的部位,也就是,刻意想要伸展的部位。第二個是,幫助伸展的施力肌肉。例如,坐下來伸直雙腿做上半身前彎的動作時,會發現腿後的肌肉有被拉緊的緊繃感,同時,也可以發現雙手正在用力抓住腳板來牽引上半身往前彎。那麼,要如何放鬆施力的肌肉呢?除了用重複默念放鬆的外,我們還可以善加利用地心引力。也就是,我們可以利用身體某些部位的重量來分擔肌肉牽引的力量。例如,在做上述前彎動作時,我們可以把背挺直一點,讓上半身的重心往前移動,然後就可以利用上半身的重量,自然不費力地往前方墜下,而非完全靠雙手的拉力。

¤      水溫+水的浮力:例如:泡澡時做伸展運動,不但可以利用水溫來柔軟肌肉,也可以利用水的浮力來放鬆肌肉。〈泡澡的水溫最好維持在40,並且不要超過10分鐘。〉

¤      當某一側的伸展遭遇到異常緊繃的狀況時,不妨先放棄該側的伸展,換成比較不緊繃的另外一側伸展,然後儘量在另外一側伸展到自己的極限,等到達極限後再回來嘗試異常緊繃的那一側。經由這種間接迂迴的方式比較能帶來信心與耐性,也比較有助於目標的完成。

¤      日常的動作當中,除了一小部位無法避免必須用力的地方外,其他部位要保持放鬆。因為緊繃會阻礙體液的循環流動,所以緊繃的範圍要儘量縮小,緊繃的強度也要儘量減少。

¤      要訣:在移動身體時,要想像自己是「流動的水」、「流動的能量」,從這個體位流到那個體位,再從那個體位流到這個體位。在流動過程中,自然地沖走阻礙流水的石頭(淤積硬化的組織),一次沖不走,再沖一次。記得:「滴水穿石,不能急,一急能量馬上就凝結成新的硬塊

¤      全身掃描:身體是否還有一些部位仍然處於不必要的緊繃狀態?例如:手臂休息不用力時,肩膀是否仍然高聳著而沒有保持自然下垂?

回到快速索引

為什麼要特別強調伸展肌肉而不強調收縮肌肉?

¤      回到平衡點:其實伸展與收縮兩者是並重的,只是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到肌肉的收縮功能而缺乏伸展的機會,我們充其量只是把伸展的功能恢復到應該有的份量而已,使伸展與收縮兩者能夠維持在一個健康的平衡點上。

¤      過度收縮會使肌肉結實,長度變短,密度變大,也就是組織間隙會變窄。組織間隙變窄意味著組織液的流動會受到阻礙,結果就會使細胞的新陳代謝變得沒有效率。為瞭解決這種缺點,我們可以讓肌肉做反向的伸展來拉開組織間隙,使組織液的流動更順暢!

¤      拮抗動作通常伸展運動都需要正向與反向兩者搭配,也就是做完正向的伸展後要接著再做反向的伸展。就脊椎運動而言,搭配正向與反向的拮抗動作才能避免椎間盤在同一部位受到長時間的壓迫而影響該部位的組織液交換;就四肢關節而言,拮抗的動作可以避免單側肌肉過度收縮所造成的僵硬。其實,做拮抗動作是身體的本能。例如做完徹底的站姿前彎後再起身時,身體自然會站得比平常更挺!

¤      全身掃描:看看還有哪些肌肉只偏重使用其中一種功能而沒有回到平衡點?

回到快速索引

運動的幸福感:

¤      肌肉中有所謂的肌緊張性纖維,它與腦部下視丘連接著。當這束纖維受到刺激時,就會分泌腦內嗎啡使心情變好。所以,運動的人會在運動中得到滿足感。

¤      任何輕鬆緩慢的運動都會使腦波會呈現α波,進而促使腦內嗎啡大量分泌。例如散步、慢跑。

¤      如果過度緊繃、表情嚴肅、或帶著不愉快的心情從事運動,就無法使腦波呈現α波。

¤      建議您:運動時不要忘記面帶微笑!

肌肉運動的方式:

¤      收縮擠壓+放鬆像擠海綿一樣,具按摩作用,常應用於內臟的運動。

¤      伸展拉長+放鬆像拉橡皮筋一樣,具除鏽作用,常應用於肢體關節和血管的運動。

¤      伸展拉長+等長收縮橡皮筋拉久後會彈性疲乏,因此須做等長收縮來加強彈性,使柔軟與彈性兩者兼顧。伸展拉長定位後再做等長收縮可改寫肌肉保護性反射(Protective reflex)的閥值。

1.          肌肉中有很多接收器(Receptors)來感應肌肉的變化,例如收縮、拉長、壓力、震動、疼痛、方向、位置、移動速度等等。其中有一種是紡錘細胞(Spindle cells),位於肌肉的肌腹地帶。如果肌肉拉長速度太快或拉長超過一定長度(亦即超過保護性反射的閥值),紡錘細胞就會通知肌肉立刻收縮,同時也通知「拮抗肌肉群」立刻放鬆。另外有一種是高爾基接收器(Golgi tendon receptors),位於肌肉兩端靠近肌腱的位置。如果肌肉收縮程度超過一定的閥值就會拉扯到高爾基接收器,為了不讓肌腱被拉斷,它會通知肌肉立刻放鬆,同時也通知「拮抗肌肉群」立刻收縮。這兩種接收器都有連線到小腦和大腦皮質,也都分別有各自的保護性反射動作的程式。只要刺激強度超過設定的閥值,就會點燃保護性反射動作。如果刺激強度一直持續在接近閥值但不超過閥值的程度,控制中心的神經就會對刺激的感應愈來愈遲鈍(疲乏效應),也就是,點燃反射動作的閥值被提高了。

2.          以伸展拉長肌肉為例:當肌肉被拉長到接近保護肌肉免於撕裂的反射動作閥值時,紡錘細胞就會通知被拉長的肌肉開始收縮,同時也會通知「拮抗肌肉群」在同一時間放鬆。這時候如果兩組肌肉群故意同時做「等長收縮」的話,就會幹擾到預設的保護程式,使控制中心誤以為肌肉還是處於拉長之前兩邊等張的狀態。(預設程式是被拉長肌肉在快被撕裂前,肌肉要趕快收縮,使張力由鬆變緊,而「拮抗肌肉群」則要放鬆,張力由緊變鬆。)於是控制中心自動重新設定一個高一點的閥值來與舊的閥值有所區別。如此一來,新的保護肌肉的反射動作閥值就不會拼命地抵擋肌肉做進一步的拉長了。

3.          練習「等長收縮」也可以強化肌力,使拉長後的肌肉不至於軟趴趴。

回到快速索引